题名 | 十例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与临床表型分析 |
作者 | |
发表日期 | 2015 |
发表期刊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影响因子和分区 |
语种 | 中文 |
关键词 |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 基因突变 突变热点 临床表型 |
摘要 | 目的探讨10例遗传性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缺陷症先证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性。方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Fg活性和Fg抗原等指标以明确诊断;PCR法扩增先证者F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区域及其侧翼序列,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寻找突变位点,并反向测序证实。结果10例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先证者Fg活性为0.52~0.91g/L,Fg抗原0.62~2.98g/L。5例先证者属于Ⅰ型缺陷,5例属于Ⅱ型缺陷,共发现7种基因突变类型,6种发生在D区,1种发生在E区,均为点突变。其中γThr277Arg、γAsp316His、γTrp208Leu和γLys232Thr四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aArg19Ser为国内首次报道,有4例均发生在7Arg275位点。10例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患者中,Ⅰ型缺陷患者临床表型为轻型、中型或无症状,Ⅱ型缺陷患者临床表型为中型或重型。同为Arg275Cys突变的患者临床表现不一致。结论γ链D区是本地区Fg基因较易发生突变的区域,Arg275为本地区突变热点。纤维蛋白原基因突变的位点与临床表型无绝对相关性。 |
资助项目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Q15H200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501810) |
ISSN | 1003-9406 |
卷号 | 32期号:6页码:793-796 |
收录类别 | 维普 |
URL | 查看原文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s://kms.wmu.edu.cn/handle/3ETUA0LF/216552 |
专题 | 温州医科大学 附属第二医院_检验科 |
作者单位 |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325000; 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325000 |
第一作者单位 | 温州医科大学 |
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 | 温州医科大学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朱丽青,赵秘胜,林杰,等. 十例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与临床表型分析[J].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5,32(6):793-796. |
APA | 朱丽青., 赵秘胜., 林杰., 王莹宇., 谢海啸., ... & 王明山. (2015). 十例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与临床表型分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32(6), 793-796. |
MLA | 朱丽青,et al."十例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与临床表型分析".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32.6(2015):793-796.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查看访问统计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朱丽青]的文章 |
[赵秘胜]的文章 |
[林杰]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朱丽青]的文章 |
[赵秘胜]的文章 |
[林杰]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朱丽青]的文章 |
[赵秘胜]的文章 |
[林杰]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