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胎盘瘦素和IGF-1基因甲基化与巨大儿发生的表观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
作者 | |
发表日期 | 2016 |
摘要 | 巨大儿的发生率在显著增加,不仅增加了母婴产科损伤的机会,而且还会增加成年后发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瘦素(LEP)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巨大儿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两个基因,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该课题采用表观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MALDI-TOF)测定了胎盘和脐血的瘦素、IGF-1基因启动子区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qRT-PCR测定两基因胎盘表达量、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脐血瘦素和IGF-1蛋白浓度。同时收集巨大儿和正常体重儿的母亲孕期相关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胎盘LEP基因启动子区的总体甲基化水平在巨大儿组和正常出生体重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分层分析表明,随着孕周增加甲基化水平有增加趋势,初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儿组。胎盘IGF-1启动子CpG岛的平均甲基化率在两组未显示统计学差异,但各别CpG位点甲基化率的差异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脐血LEP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在巨大儿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和甲基化率可协同增加巨大儿发生的危险性,调整了孕妇年龄、孕期体重增加、产次、孕周和胎儿性别后,作用仍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还发现胎盘IGF-1mRNA表达量与出生体重呈双向性关联,其拐点在4260g。在项目计划研究内容之外,课题组增加了肥胖相关基因(FTO)与出生体重的关系研究,发现胎盘FTO表达量增加可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且胎盘FTO表达量和孕期体重增加共同影响出生体重。该研究结果证实,在巨大儿发生中存在瘦素和IGF-1的甲基化变化,而且甲基化水平与孕前BMI有协同作用,提示了环境因素与表观遗传改变共同影响巨大儿发生,该研究为巨大儿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表观遗传证据。 |
关键词 | 巨大儿 胎盘瘦素 病因学 表观遗传流行病学 |
相关网址 | 查看原文 |
文献类型 | 科技成果 |
条目标识符 | https://kms.wmu.edu.cn/handle/3ETUA0LF/146578 |
专题 | 温州医科大学 |
作者单位 | 温州医科大学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杨新军,闫洪涛,王玉环,等. 胎盘瘦素和IGF-1基因甲基化与巨大儿发生的表观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2016.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查看访问统计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杨新军]的文章 |
[闫洪涛]的文章 |
[王玉环]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杨新军]的文章 |
[闫洪涛]的文章 |
[王玉环]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杨新军]的文章 |
[闫洪涛]的文章 |
[王玉环]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