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心脏性猝死的防治进展 |
作者 | |
会议录名称 | 2005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影响因子和分区 |
语种 | 中文 |
原始文献类型 | 中国会议 |
会议名称 | 2005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 |
会议地点 | 中国杭州 |
摘要 | <正>一、定义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意识骤然丧失为前驱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知道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随着社区医疗的发展及生命支持系统的应用,从意识丧失到死亡可持续长达数周,所以心脏性猝死有必要加以准确理解。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经过可人为地分为四个时期,即:前驱期(非特异性)、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见图1)。心脏性猝死所定义的1小时内,是指终末事件期到心脏骤停这一段时间。 |
页码 | 4 |
URL | 查看原文 |
收录类别 | 万方 ; CNKI |
发表日期 | 2005-06 |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s://kms.wmu.edu.cn/handle/3ETUA0LF/131201 |
专题 | 附属第二医院_心血管内科 |
作者单位 | 温州医学院附二医心内科 |
第一作者单位 | 附属第二医院_心血管内科 |
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 | 附属第二医院_心血管内科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杨鹏麟. 心脏性猝死的防治进展[C],2005:4.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下载所有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ZJKX200506003017.CAJ(155KB) | 会议论文 | 出版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下载 |
个性服务 |
查看访问统计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杨鹏麟]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杨鹏麟]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杨鹏麟]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